深成岩的侵入历史
信息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2-9-5 查看:3612次
如上所述,对Ardara深成岩应用Ramsay的模式,我们得到了凝固表面的三条最大半径(图3),表明深成岩的生长不是均匀的。凝固表面半径的增加不能用冷凝速率的变化来解释,因为他们与深成岩总的大小的增加相当,因此必然与由于岩浆的周期性注入而造成的深成岩体积的增加有关。图3中岩浆脉动注入的位置与深成岩的花岗质组份之间的内接触带的位置是一致的。但这未必表明每一次脉动仅由一种成分类型的黄金麻花岗岩组成。如果拿石英一闪长岩为例,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标志第一次脉动结束的捕虏体位于GI/GI接触处。从这点出发,现在存在于深成岩中的所有石英一闪长岩都已经固结,而当更进一步结晶时必然产生花岗闪长岩。然而,此时大量岩浆仍然作为第一次脉动的残余物存在于深成岩的中心。如果这种残余物是花岗闪长岩,则必然意味着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二者在第一次脉动中并未混合,而是呈混熔的熔融体而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接触界线很明显地交替,是由于二者尚未均分捕虏体类型之故。交替的可能性是这种岩浆残余物具有石英一闪长岩的成份,而第二次脉动注入的岩浆为花岗闪长岩成份,导致了这种残留物向上流动,仅在深成岩形成之后留下固结的部分。
这种观点受到以50KM3(与含在尾状岩枝的GI的85KM,和G I IO5KM3的体积相比) 的深成岩(由球壳计算出来)的体积较少的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支持。因为,在第一次脉动侵入结束时,深成岩体的体积是94KM3,因而所有三次脉动很可能有相似的体积,但是第一沈脉动的几乎一半由于处于较高的水平面而剥蚀了。在GI侵入到还在熔融的GI中心的过程中,似乎没有损失岩浆,而沿着它们之间的接触带却发生了捕虏体的混合和均分摊。
第一次脉动的特性进一步地表现在图3(a)的凝固面变化曲线中。当第一次岩浆脉动侵入时,仅表明凝结表面半径的减少,而图3(b)表明这种特征既有增加又有减少。这就说明从深成岩地区凝结面的记录所作出图3(a)有部分是缺失的。为了忽略这一部分记录,该区内的捕虏体必须保持没有变形,而深成岩却已在膨胀,亦即在该区内的
黄金麻花岗岩的固结比用于作出图3(b)的黄金麻花岗岩的固结要晚。而且,靠近围岩的石英闪长岩未发生任何冷凝,这表明此相作为固结的岩浆在其固相线之下冷凝之前某一段时间,在深成岩中处处都存在,直到fj 岩接触带都产生粗巨晶结构。这就意味着虽然图3(b)比图3(a)揭示了更多的石英闪长岩的历史,它也必然地忽略了在固结开始之前所达到的GI相的某些较早的膨胀阶段。
如果这对于GI是正确的话,则有可能类似膨胀时期那样没有GI和GII脉动的影响。当它们进入围岩时,其所遇到的岩石必然比GI遇到的岩石更热。GI相在侵入后的一段时期内,仍然表现出有未固结的证据,由于它是充分活动的,在冲破GI壳并形成“尾状”岩枝之后,从Meenalargan杂岩捕获了大量的捕虏体并使这些捕虏体围绕其露头分布。GII在其与GI的过渡接触带表现出相似的结果,也发现有捕虏体,这表明岩浆混染作用是沿着它们的接触带发生的。
由于每一次脉动的某一膨胀部分可能未曾被捕虏体的变形记录下来,因而这种侵入体固结的延期造成了图3中曲线的不连续。图4表示凝结面和总半径变化数据的重新解释使其适应侵入作用的这一特征。